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新闻

频繁出差警惕“飞机综合征” 狭小空间有“血栓”隐患

2012-05-23 14:49:49      点击:

王小姐是一家国企的中层领导,因业务拓展需要,出差成了她的“家常便饭”。每次乘飞机,王小姐喜欢预定靠舷窗的位置,十几个小时醒醒睡睡、睡睡醒醒,迷迷糊糊抵达目的地。长途飞机非但使王小姐倍感劳累,更让她的小腿持续酸胀。上周她去医院就诊,做了血管造影,竟然发现有较小的血栓形成,索性及时治疗没有大碍。长时间乘飞机,时差症状、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等,都会不由自主找上门。面对这样的 “飞机综合征”,有什么好方法去预防改善吗?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管外科崔佳森副主任医师。

狭小空间有“血栓”隐患

崔医生介绍:2000年10月,一名28岁女士从澳大利亚飞往伦敦,历经20多个小时飞行后,该女士刚抵达伦敦机场,便昏倒在地,最终不治身亡。医生诊断死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,导致肺栓塞致死。这也是全球第一次报道因乘飞机患病死亡的病例,医学上,将此类疾病称之为“经济舱综合征”。专家说,所谓“经济舱综合征”,并非仅仅局限于经济舱,其实头等舱、商务舱的乘客同样存在静脉血栓风险。

乘飞机怎会形成血栓?专家解释:飞机上空间狭小、长时间不活动、双下肢下垂,静脉压力比较大,静脉回流变得慢,有时甚至停滞,容易形成血栓。一旦大的血栓脱落,再通过下腔静脉回流至心脏,便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。哪些人群更易形成血栓?从内因来看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“易栓症”、肥胖人群、激素用药者、有外伤者,在飞机上久坐不动形成血栓的概率比常人要高。从外因来看,在机舱里持续三四个小时不动、摄入水分较少者,血栓的风险则更大;飞行时间越久、形成血栓的几率也高。

机舱里学点健康小常识

对频繁出差、长时间乘飞机的商务人士来说,有必要了解机舱里的健康小常识,不但能减少旅途劳累,更可降低患上血栓的风险:最好选择靠过道的位置;如能有多余空间,最好平均一小时左右稍微站立活动;如实在没有空间,可原地做踝关节跖曲运动(脚尖使劲朝前、脚背弓起来)、背屈运动(脚尖使劲朝上、脚背弯曲),增加小腿肌肉收缩、促进静脉回流;此外,定期喝点饮料可使血液避免处于高凝血状态,喝柠檬水更可预防血栓形成;有条件的,还可以穿一双静脉曲张弹力袜,加速静脉回流。

专家表示,单纯的血栓问题不大,可一旦血栓脱落,对生命的威胁极大。因此,下飞机后,如果发现小腿出现酸痛、肿胀、麻木等症状,不应放松警惕,最好前往医院专科诊断,如发生功能性改变,可经过调养恢复;如发生病理性改变,则应积极溶栓治疗,以防后患。

时差症状科学应对法则

人在机舱里,可能存在血栓风险;人下了飞机,“倒时差”便成为最头疼的问题。崔医生说,时差在6小时之内,身体适应问题不大;时差一旦超出6小时,身体原本的生物钟被打乱,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乏力,甚至恶心、呕吐的症状。

怎样克服时差症状?专家认为,如果是短途出差(3天之内),倒时差并没有太大意义;如果是长途出差,则需要一些小技巧:旅途开始的前一天,可按照新时区的时间着手调整生物钟,比如早睡或迟睡两个小时;登机后,尽快将手表调至目的地时间,并且根据新设定的时间来作息;夜间飞行的最后几个小时,以及下了飞机后的最初几个小时,不妨尝试戴墨镜,曾有研究显示,改变眼睛的图像有利于调整生物钟;到达目的地后,如果是白天,不用急着睡,可通过喝些咖啡、吃点甜点等刺激中枢神经兴奋的食物,或者运动运动,每日延迟1至2个小时入睡。这样循序渐进的倒时差方式,可避免身体出现明显的时差不适症状。